Gaming VGA 電競 顯示卡 / Workstation 工作站 繪圖卡 / GPU 繪圖晶片 / AI NPU 人工智慧加速卡 / 顯示卡支撐架
-
AMD Ryzen 9 7950X3D實測開箱,史上最強3D V-Cache火力加持制霸遊戲戰場處理器!
自從AMD發表了5奈米製程Ryzen 7000系列處理器之後,全新出擊的Rezen 5 7600X、Ryzen 7 7800X、Ryzen 9 7900X與Ryzen 9 7950X,就以勢如破竹的態勢震撼了玩家圈!這次,最大的不同,主要是用上了Zen 4架構,並採用了5奈米製程,不但核心效能更強,還引進了DDR5、PCIe 5.0 x16與PCIe 5.0 x4 NVMe M.2 SSD擴充能力。但在AMD推出全新處理器之後,由於競爭對手的新處理器的戰鬥力也很強,Intel Core i5-13600K、Core i7-13700K與Core i9-13900K爆發了驚人的大小核戰鬥力,這也讓AMD一直處理挨打的份上。 直到了CES 2023,AMD推出了AMD Ryzen 9 7900X3D系列,將陸續發佈Ryzen 7 7800X3D、Ryzen 9 7900X3D與Ryzen 9 7950X3D,並宣佈將讓玩家驚豔,展現超強的遊戲性能。終於,這款3D V-Cache火力加持的處理器登場了,讓我們來瞧瞧它的廬山真面目吧! 這次,AMD Ryzen 7000在推出了全新3D V-Cache之後,會分成有三個版本,分別是非X版本,這是不能超頻的版本,目前推出有Rezen 5 7600、Ryzen 7 7800、Ryzen 9 7900處理器。X版本,這是能超頻版本,目前推出有Rezen 5 7600X、Ryzen 7 7800X、Ryzen 9 7900X與Ryzen 9 7950X。3D V-Cache版本,這是L3快取加大版本,2月28日推出Ryzen 9 7900X3D、Ryzen 7950X3D,4月6日推出Ryzen 7 7800X3D。 AMD官方3D V-Cache原廠解說 3D V-cache的設計,是從Ryzen 5時代而來,當時推出了Ryzen 5 5800X3D,就有相當不錯的好評。在AMD Ryzen 7000處理器架構中,一樣是在外部增加了一層L3快取。Ryzen 9 7950X3D是Ryzen 9 7950X的加強版,快取從80MB增加到144MB,Ryzen 9 7900X3D是Ryzen 9 7900X的加強版,快取從76MB增加到140MB,Ryzen 7 7800X3D是Ryzen 7 7700X的加強版,快取從40MB增加到104MB。 根據AMD最新的定價,可以發現,3D V-Cache版本的處理器,定價並不貴。比起X版本來說,3D V-Cache版本與X版本價差並不大,甚至旗艦版在AMD Ryzen 9 7950X3D與Ryzen 9 7950X價格還是一樣的。。也因此不難看出,AMD是要拿X3D版本來對抗Intel,來與其一決雌雄! Ryzen 9 7950X3D 16核心/32執行緒 144MB Cache 定價:美金699元(折合台幣21,498元) Ryzen 9 7950X 16核心/32執行緒 80MB Cache 定價:美金699元(折合台幣21,498元) Ryzen 9 7900X3D 12核心/24執行緒 140MB Cache 定價:美金599元(折合台幣18,422元) Ryzen 9 7900X 12核心/24執行緒 76MB Cache 定價:美金549元(折合台幣16,885元) Ryzen 9 7900 12核心/24執行緒 76MB Cache 定價:美金429元(折合台幣13,193元) Ryzen 7 7800X3D 8核心/16執行緒 104MB Cache 定價:美金449元(折合台幣13,809元) Ryzen 7 7700X 8核心/16執行緒 40MB Cache 定價:美金399元(折合台幣12,271元) Ryzen 7 7700 8核心/16執行緒 40MB Cache 定價:美金329元(折合台幣10,118元) Ryzen 5 7600X 6核心/12執行緒 38MB Cache 定價:美金299元(折合台幣9,195元) Ryzen 5 7600 6核心/12執行緒 38MB Cache 定價:美金229元(折合台幣7,042元) *AMD官方報價,2023年第1季報價,2023年02月28日 ----------------- ----------------- 這次,我們實測開箱了AMD Ryzen 9 7950X3D,分別在華碩ROG CROSSHAIR X670E EXTREME、技嘉X670E AORUS MASTER與華擎X670E Taichi Carrara主機板上進行測試,並與Intel Core i9-13900KF,在華擎Z790 Taichi Carrara主機板上,使用AMD Radeon RX 7900 XTX 24GB顯示卡進行交叉測試,得出了相當多寶貴的數據。 我們發現,一般的CPU測試軟體,並無法測試出AMD 3D V-Cache這樣的大Cache助益。反倒像是遊戲這樣子的應用程式,因為遊戲引擎的最佳化,加上需要載入大量資料,這時候大快取的效益就能展現。因而對於電競玩家來說,3D V-Cache的處理器,無疑是現階段玩遊戲的最佳選擇。也可以確定,AMD Ryzen 9 7950X3D處理器,是目前制霸遊戲戰場處理器。 這次,我們實測開箱了3D V-Cache版本的AMD Ryzen 9 7950X3D,看到了AMD的用心與細心。不僅是提供了大Cache,效能也相當強大,整個擴充能力也相當完整,連最佳化都已經完成,實測令人相當滿意。 無疑的,AMD Ryzen 9 7950X3D,是史上最強3D V-Cache火力加持制霸遊戲戰場處理器! 廠商名稱:AMD - 美商超微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廠商電話:02-2655-8885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洋垃圾】: →更多的【PCDIY!歪國貨】: →更多的【PCDIY!賣場情報】: →更多的【PCDIY!玩家話題】:
-
效能猛獸!華碩GeForce RTX 4070 Ti顯示卡震撼亮相
再添生力軍!華碩繼日前接連推出GeForce RTX 4090/4080系列顯示卡以來,深受廣大玩家支持及肯定,如今又宣布發表全新ROG Strix與TUF Gaming GeForce RTX 4070 Ti顯示卡,將再次以超越極限的剽悍性能,實現精采絕倫的娛樂饗宴!即日起至1月31日以前購買搭配ROG Loki系列電源供應器,就送「ROG Strix 顯示卡支撐架(價值NT$1,290)」,數量有限,贈完為止。 相較尺寸偏大的同級產品,ROG Strix GeForce RTX 4070 Ti外型略小,厚度僅3.15 slot,長336mm,可為MaxContact散熱器提供充裕表面積,達良好通風效果,同時還保留嶄新賽博龐克設計與超剛性結構,效能、美觀兼具;此外,ROG Strix GeForce RTX 4070 Ti另內建三組全新11扇葉的軸向式風扇,比起前代ROG Strix GeForce RTX 3080,可增加31%風量、56.3%風壓,再加上0dB技術,可確保顯示卡在低負載狀態下提供玩家悄然無聲的遊戲場域。 全新ROG Strix GeForce RTX 4070 Ti,亦具本系列所有必備功能,包括:可在最高效能和安靜模式間直覺切換的雙BIOS開關、兩個FanConnect II機殼風扇接頭,以及支援Aura Sync的ARGB環型燈,能為設備提供繽紛絢麗的燈光效果,並且在全自動製程技術加持下,擁有可靠的電力傳輸與經久耐用的卓越品質,絕對是攻城掠地時不可或缺的最佳戰友。建議售價:NT$33,490(ROG-STRIX-RTX4070TI-12G-GAMING)/NT$ 33,990(ROG-STRIX-RTX4070TI-O12G-GAMING),詳細規格請參考:ROG-STRIX-RTX4070TI-12G-GAMING|ROG-STRIX-RTX4070TI-O12G-GAMING 全新TUF Gaming GeForce RTX 4070 Ti,除配備與ROG Strix系列相同出色的繪圖晶片,另搭載更大的散熱器(3.25 slot),以及較短的卡身設計(305mm),不僅可提供更廣泛的機殼相容性,散熱效果亦無懈可擊! 同時,其一體式壓鑄護蓋結構強度,並不亞於TUF Gaming GeForce RTX 4080 / 4090,搭配背板上加寬的通風口,可提供較上代產品更充沛的氣流,增加冷卻功效,維持系統運作流暢。此外,TUF Gaming GeForce RTX 4070 Ti同樣內建雙BIOS開關,以及全新設計的ARGB TUF標誌燈光模組,可依個人喜好自訂,展現簡約硬派風格;而軍規等級電容與全自動製程,則能延長使用壽命,降低傳統人工生產線的不確定性,達到完美一致的高度穩定性,匠心之作,不負眾望!建議售價:NT$28,990 (TUF-RTX4070TI-12G-GAMING)/NT$30,990(TUF-RTX4070TI-O12G-GAMING),詳細規格請參考:TUF-RTX4070TI-12G-GAMING|TUF-RTX4070TI-O12G-GAMING →更多的【PCDIY!業界新聞】: →更多的【PCDIY!賣場情報】: →更多的【PCDIY!科技情報】: →更多的【IT資訊新聞】: →更多的【ITMan!資訊經理人】: →更多的【PCDIY!八卦】:
-
2022年最受歡迎顯示卡品牌是誰?EVGA退出市場由板卡三雄分食!華碩、技嘉、微星爭顯示卡品牌第一,技嘉顯示卡在「PCDIY!第十七屆玩家票選品牌大賞2022」的「顯示卡(VGA)」類別期中票選結果獲玩家投票第1名肯定!
2022年台灣最受玩家喜愛的顯示卡品牌是誰?在「PCDIY!第十七屆玩家票選品牌大賞2022」的「顯示卡(VGA)」類別期中票選結果,截至2023/01/20(五)的投票結果,目前是由技嘉顯示卡領先!技嘉是由採用GIGABYTE與AORUS兩大品牌來經營顯示卡市場,目前銷售有NVIDIA與AMD自製顯示卡,獲得不少玩家的喜愛! 全球三大顯示卡品牌,為我們台灣的華碩、技嘉、微星,都是先前在主機板獲得成功,後來到顯示卡市場攻城掠地,不但成為主機板前三大,也成為顯示卡市場三雄,被稱為板卡市場前三大業者。 「GIGABYTE/AORUS/技嘉」這個品牌,不只是主機板市場有相當不錯的口碑,在顯示卡領域也有相當不錯的成績!技嘉(2376)掛牌上市日期為1998年09月24日,PCDIY!創刊時間在1996年12月,在1998年我們就收到了技嘉送測的第一張代號為GA-610的顯示卡,為採用Intel i740顯示晶片的版本。後續,我們又陸續收到了技嘉NVIDIA自製顯示卡,ATi自製顯示卡,到後來的AMD自製顯示卡。 技嘉在顯示卡經營上面相當用心,產品推出的時間一直跟上顯示卡晶片大廠的腳步。 技嘉顯示卡發展至今,最主要就是跟上了NVIDIA的逐漸壯大,競爭對手ATi、AMD持續長大,以及對於遊戲市場的積極佈局。 2003年,原本銷售量只有5K、8K的技嘉顯示卡,在當時台灣市場主管王傳斝的帶領上,與遊戲巨擘「天堂2」展開合作,讓技嘉顯示卡的銷售量衝上了20K,成為當時台灣顯示卡銷售第一品牌。遊戲市場的佈局,讓當時的技嘉顯示卡大有斬獲,在電競發展的初期,成功的找到一個新市場,也奠定了技嘉顯示卡日後發展的基礎。 技嘉一直在校園市場深耕,舉辦校園活動來深耕學生族群,這樣的經營手法也讓更多的莘莘學子認識技嘉這個品牌,對於技嘉的主機板、顯示卡有更深的認識。 同時,也舉辦了玩家座談會經營粉絲市場,針對鐵粉族群進行互動,讓玩家可以看到新產品。不過,也因為COVID-19疫情的爆發,讓實體活動停歇了好幾年。 在全球網咖迅速崛起的風潮之下,華碩迅速展開對於網咖業者的支持,推出了品牌電競旗艦店之後,技嘉也跟上了這個快速成長的網咖市場。 技嘉在台灣市場積極與網咖業者合作,經營電競旗艦店,定期舉辦比賽贊助活動,以及玩家可以看到最新的技嘉顯示卡,直接在網卡就能玩到最新的電競產品。 2017年起,技嘉也跟上了挖礦風潮,陸續推出了針對挖礦的主機板與顯示卡。同時,2017、2018年中國市場迎來了電商的崛起,在過去台灣顯示卡很難打進去中國市場,主要是在這之前當時中國流行逃漏稅,而在京東、淘寶等電商平台崛起,全面採用電子支付,以及開立發票之下,物流與金流都必須對得上,這也讓華碩、技嘉、微星在中國市場開始迎來春天,終於在七彩虹與其他品牌獨佔鰲頭的中國市場,開始嶄露頭角。 技嘉顯示卡的成功,通路中心副總林英宇的領導功不可沒,讓技嘉板卡從2018年起,到2019、2020、2021與2022年營業額與獲利每年持續成長,交出漂亮成績單。 2022年,顯示卡晶片迎來了新進業者,Intel推出ARC系列來進軍消費者與電競市場,同時以Max系列來進軍高效能運算市場!不過,在此之前,顯示卡市場已經呈現NVIDIA與AMD二分天下的局面。同時,有跟對人的,跟對陣營的,都有不錯的發展。尤其是跟上NVIDIA腳步的,大多都不斷的壯大! 在市佔比上面,根據業界的預估,目前NVIDIA出貨量超越AMD達10倍以上!只要有跟上老黃腳步的,NVIDIA陣營顯示卡業者幾乎都是越做越大!Intel顯示卡的話,目前處於初期推廣期,由於Bug很多,呈現叫好不叫座的市況,後續還要看Intel如何攻城掠地! 華碩、技嘉、微星在多年經營下,已經成為了顯示卡領導品牌,也由於是市場三家唯一同時經營供貨NVIDIA與AMD顯示晶片業者,無論消費者要什麼顯示卡都能迅速供貨! 看到這邊,大家或許會有疑惑,為什麼微星的營收,比技嘉還要更高,而華碩的營收又大幅超越技嘉、微星呢?這主要是微星從2014年起,董事長徐祥的電競筆電戰略成功,同時又有TOSHIBA、SONY退出筆電市場,加上精準的電競筆電產品線與整體行銷的佈局,不僅接收了原先日系筆電的市場,高階筆電又大獲全勝,電競筆電的營收大幅增加,讓主機板、顯示卡也大幅成長,整體營業額也持續往上提昇。 而後,微星跟上華碩的腳步,也開始進軍電競顯示器市場,在COVID-19疫情來襲之後,電競顯示器的需求大爆發,也因此讓華碩、微星的電競顯示器業績大進補。 技嘉也在近幾年跟上電競顯示器佈局,推出了全系列電競顯示器產品線。2021年起,也展開了電競筆電市場的重新經營。 根據業界預估,目前全球顯示卡市場全年全球約有25~27M出貨量需求。 2022年全球顯示卡出貨量 25~27M *單位:M,million,百萬 在顯示卡的整體出貨量上面,根據業界預估,華碩顯示卡出貨量第一,達到8M,微星顯示卡出貨量第二,達到5.5~6M,技嘉顯示卡出貨量第三,達到4.5~5M,第四的則是七彩虹,達到3~4M,第五的則是EVGA,但目前已經退出市場。 華碩出貨量 8M 微星出貨量 5.5~6M 技嘉出貨量 4.5~5M *單位:M,million,百萬 第1名 華碩 ASUS 第2名 微星 MSI 第3名 技嘉 GIGABYTE 第4名 七彩虹 Colorful 第5名 艾維克 EVGA *已退出顯示卡市場 然而,顯示卡市場,全年全球出貨量達25~27M,中國就佔了全球1/3有8.5~10M的份額,也顯現出中國市場的重要性,要贏得電競市場霸主非得拿下中國市場不可!2017年之前,中國市場顯示卡市場,前4名都是大陸品牌業者。到了2017年之後,中國電商的崛起,截至今日,中國顯示卡品牌最大業者為七彩虹,華碩、技嘉、微星也才開始在中國市場嶄露頭角。 2022年中國顯示卡出貨量 8.5~10M 2022年全球顯示卡出貨量 25~27M *單位:M,million,百萬 第1名 七彩虹 Colorful 2022年,顯示卡世界最轟動的消息,就是顯示卡大廠EVGA與NVIDIA分手了! 在EVGA(艾維克)宣布退出顯示卡市場之後!經過了1季的時間,目前已經確認,原本EVGA比較強的北美市場,在很快的時間之內,已經由板卡三雄分食,更增大了華碩、技嘉、微星的市佔率! 業界預估,全球顯示卡出貨量第5名的EVGA,原先應該以為可以用出貨量掐住NVIDIA,才會公開宣佈終止與NVIDIA合作關係。但老黃畢竟是顯示卡霸主,整個顯示卡市場可以說是由NVIDIA在操盤,沒有任何一家品牌顯示卡業者可以撼動的地位!公開與上游顯示卡晶片霸主決裂,現在回頭來看無疑是錯誤的選擇! 現在可以確定,沒有人可以挑戰顯示卡晶片之王輝達黃仁勳。 EVGA原本的市佔率,在顯示卡市場被尊為大哥,竟在一個季度之內瞬間被華碩、技嘉、微星給分食! 顯示卡市場競爭是非常激烈的,NVIDIA陣營可以說是獨佔鰲頭,但AMD陣營也非常積極。台灣品牌有華碩(ASUS/ROG/TUF)、技嘉(GIGABYTE/AORUS)、微星(MSI)、華擎(ASRock)、麗台(Leadtek)、宏碁(acer)、撼訊(PowerColor),美國品牌有PNY,中國品牌(包括香港)有INNO3D(映眾)、ZOTAC(索泰)、七彩虹(Colorful)、耕宇(GAINWARD)、铭瑄(MAXSUN)、迪兰(Dataland)、影驰(GALAXY)、蓝宝石(SAPPHIRE)、XFX(松景),日本品牌有ELSA(艾爾莎),還有很多地區品牌未列上。 整體來說,要在競爭顯示卡市場勝出,的確相當不容易 「PCDIY!第十七屆玩家票選品牌大賞2022」票選活動,目前正進行中,於2022/12/13(二)~2023/01/20(五),皆可參與投票,並且有價值超過30萬的投票好禮要送給大家。 ● 票選期間:2022/12/13(二)~2023/01/31(二) ● 票選天數:1個多月 ● 票選結果公佈:2023/02/06(一) ● 票選抽獎得獎公佈:2023/02/07(二) ● 票選得獎領獎期限:2023/02/28(二) ● 票選網址 : 目前,截至2023/01/20(五)的投票結果,根據仍在投票中的「PCDIY!第十七屆玩家票選品牌大賞2022」票選活動,「GIGABYTE/AORUS/技嘉」在「顯示卡(VGA)」類別獲得票數目前第一! ●ASUS / ROG / 華碩 ●MSI / 微星 ●EVGA / 艾維克 ●GIGABYTE/AORUS/技嘉 ●ASRock / 華擎 ●INNO3D / 映眾 ●POWERCOLOR / 撼訊 ●ZOTAC / 索泰 ●SAPPHIRE / 藍寶 ●LEADTEK / 麗臺 ●PNY / 必恩威 (1) 第一名:GIGABYTE/AORUS/技嘉 (2) 第二名:ASUS / ROG / 華碩 (3) 第三名:MSI / 微星 (4) 第四名:ZOTAC / 索泰 (5) 第五名:PNY / 必恩威 *此為2022/12/13(二)~2023/01/20(五)的期中票選結果,並非到最後2023/01/31(二)投票結束後的票選結果!但從期中票選結果,不難看出「GIGABYTE/AORUS/技嘉」這個品牌獲得了不少玩家的認同與肯定! 這邊也歡迎玩家們參與投票,有價值超過30萬的投票好禮要送給大家喔。 這次,我們介紹了在「PCDIY!第十七屆玩家票選品牌大賞2022」票選活動,期中票選獲得肯定的顯示卡(VGA)類別獲票數第一的「GIGABYTE/AORUS/技嘉」,為了就是要告訴大家品牌的經營是點點滴滴! 一個品牌的成功,絕非偶然!一定是花費了相當多的苦心,包括天時、地利、人和,加上行銷4P具備,各方面都要齊備才行。 來了,這次是玩家票選活動的第十七屆,經過了十七年的品牌大賞,我們認識了更多電腦3C科技品牌,也瞭解了品牌背後的故事,開始去看看每一家業者的願景、目標、挑戰與任務,再去瞧瞧每一家廠商所推出的產品,就能看出品牌業者的用心之處,也不難看出大家各顯神通,對於品牌經營的努力,以及看出品牌背後的真正價值! 讓我們一起來投下神聖的一票,給用心經營品牌開發優質產品的廠商給予肯定吧! →更多的【PCDIY! 玩家票選】: →更多的【PCDIY! 品牌故事】: →更多的【PCDIY! 成功案例】: →更多的【PCDIY!賣場情報】: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玩家話題】:
-
AMD爆缺貨,出現空氣CPU!非X版銳龍Ryzen 5 7600/7 7700/9 7900玩家搶購撲空,2023/01/10上市新處理器到中國農曆過年前夕至今買不到!
重磅消息:「暨空氣顯示卡之後,現在出現了空氣CPU!原先AMD推出了Radeon 7900 XT/XTX顯示卡,不少玩家興奮雀躍,終於有能跟NVIDIA一較高下等級的顯示卡出現!結果,發表至今,市面上一直出現缺貨買不到的狀況!然而,缺貨的狀況還越演越烈!原先,還只是買不到顯示卡,現在竟然演變成買不到CPU!AMD剛發表非X版銳龍Ryzen 5 7600/7 7700/9 7900處理器,表定於2023/01/10上市!結果從01/10至今,台灣市面上就出現無貨可買的狀況!到了2023/01/20中國農曆過年前夕至今買不到!」 ● Ryzen 5 7600為6核心12執行緒,官方售價為美金229元(折合台幣7,015元) ● Ryzen 7 7700為8核心16執行緒,官方售價為美金329元(折合台幣10,079元) ● Ryzen 9 7900為12核心24執行緒,官方售價為美金429元(折合台幣13,142元) *上市時間:AMD官方公告2023/01/10上市 根據台北光華商場店家表示,早在01/10時就有AMD鐵粉慕名要購買非X版銳龍Ryzen 7000處理器!玩家直接到店裡來搶購,卻撲空根本沒貨!AMD處理器經銷商表示,早已詢問過AMD處理器代理商威健實業,但至今沒貨可交! 空氣顯示卡,是在NVIDIA於2020年推出了RTX30系列顯示卡之後,由於當時挖礦風潮盛行,導致貨源非常稀少,市面上很難買到顯示卡,都被礦工、礦場給掃貨,或價格被拉抬,得要多花幾千萬,甚至高階顯示卡還要加價幾萬元才買得到。而這樣有錢買不到顯示卡的狀況,既然明明有這個產品,市面上無貨可買,那不就等於是空氣了嗎?因此,這樣的狀況,被玩家戲稱為「空氣顯示卡」事件! 然而,空氣顯示卡事件至今沒有停歇!最新,AMD推出了Radeon 7900 XT/XTX顯示卡,不少玩家興奮雀躍,終於有能跟NVIDIA一較高下等級的顯示卡出現!尤其Radeon 7900 XTX顯示卡,是市場上唯一可以跟競爭對手GeForce RTX 4080一較高下的產品,格外讓玩家注目!不過,Radeon 7900 XT/XTX顯示卡,上市至今,一直出現沒貨可買的狀況,讓不少AMD鐵粉期待落空。 然而,究竟空氣顯示卡的缺貨潮哪時候可以解決,至今我們還不得而知。 無獨有偶,暨空氣顯示卡之後,現在出現了空氣CPU! AMD這次爆缺貨!而且是根本沒有到貨,是沒有交貨給代理商、經銷商狀況出現!不過,奇怪的是,既然沒或可交,為什麼要公開對外說2023/01/10上市。到了今天,2023/01/20中國農曆過年前夕至今買不到! 玩家憂心的表示,空氣CPU的時代來臨! 這邊,PCDIY!向AMD處理器代理商威健實業洽詢,目前已經確定,非X版銳龍Ryzen 7000處理器就連台灣代理商目前還沒到貨!具體沒貨可交的原因則沒有說明!代理商預計要到中國農曆過年之後,處理器才會到貨,有可能在2023年02月份才有機會在台灣上市! →更多的【PCDIY!賣場情報】: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洋垃圾】: →更多的【PCDIY!歪國貨】: →更多的【PCDIY!玩家話題】:
-
華碩 TUF-RTX4080-O16G-GAMING實測開箱,軍規硬派電競顯示卡磅礡登場!
萬眾矚目,顯示卡大廠華碩,也在這次NVIDIA於美國時間2022年11月16日解禁新一代Ada Lovelace繪圖晶片GeForce RTX 4080顯示卡之後,推出了一系列顯示卡。 華碩也推出了GeForce RTX 4080產品線的顯示卡,包括訴求遊戲玩家設計的ROG系列與針對軍規硬派的TUF系列。第一波推出的產品,ROG系列推出了ROG-STRIX-RTX4080-O16G-GAMING,這一款的長度為35.76CM,特色是採用軸向式風扇,GPU頻率為2655MHz。TUF系列推出了一般版TUF-RTX4080-16G-GAMING與效能超頻版TUF-RTX4080-O16G-GAMING,這一款的長度為34.82CM,特色是使用軍規級電容,一般版的GPU頻率為2535MHz,效能超頻版的GPU頻率為2625MHz。 整體來說,這三款顯示卡的主要差異在GPU的頻率,效能的差異也直接反應在價格上面。本次要實測開箱的,則是效能超頻版TUF-RTX4080-O16G-GAMING顯示卡,讓我們一起來揭開它神祕的面紗吧! 2022年09月21日,NVIDIA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在GTC 2022主題演講,正式發表了RTX 40世代顯示卡,宣告Ada Lovelace架構的GPU時代的來臨! 這一個世代的顯示卡,在GeForce RTX 4080 16GB與4090 24GB上面,足足有上一世代旗艦GeForce RTX 3080 Ti的2~4倍性能!正因為整體GPU架構的改變,加上台積電先進製程的助益,讓各方面的運算效能提昇非常多,也確定了RTX 30世代顯示卡的時代經過去了,正式全面進入RTX 40世代顯示卡時代! 這邊,要怎麼來選擇GeForce RTX 4080 16GB與4090 24GB顯示卡呢?原先,NVIDIA先推出RTX 4090 24GB顯示卡,以及12GB與16GB版本GeForce RTX 4080顯示卡,而後因為12GB版本的效能並不如預期,現在已經取消了12GB版本的推出,未來有可能將這個版本改成GeForce RTX 4070 Ti發售。 至於要買GeForce RTX 4080 16GB或4090 24GB,則是要看預算的需求!GeForce RTX 4090 24GB價格從台幣59,990元起,GeForce RTX 4080 16GB則是從台幣42,990 元起。 效能的話,GeForce RTX 4080 16GB除了具備完整的Ada Lovelace的規格,平均有7~8成GeForce RTX 4090 24GB的效能水準。至於,要買什麼牌子的話,首先,你可以選擇挑選NVIDIA的公版卡,也就是原廠所謂的創始版顯示卡,也相當得不錯!至於,若不滿意NVIDIA原廠顯示卡的話,則可以挑選品牌顯示卡業者的自製卡,台灣市場的話,自製卡則可以挑選華碩、技嘉、微星、ZOTAC、INNO3D與PNY的產品。 本次要介紹給大家的,就是出自華碩的針對軍規硬派的TUF系列,效能超頻版TUF-RTX4080-O16G-GAMING。 華碩TUF系列,這次推出了一般版TUF-RTX4080-16G-GAMING與效能超頻版TUF-RTX4080-O16G-GAMING,這一款的長度為34.82CM,特色是使用軍規級電容,一般版的GPU頻率為2535MHz,效能超頻版的GPU頻率為2625MHz。兩者GPU頻率,官方表定差了90MHz,兩者價格,目前差了將近台幣4,000元。效能超頻版的話,效能會好上一些,玩家可以看自己的預算來做選擇! 依據NVIDIA官方資料,GeForce RTX 4080繪圖晶片,標準工作時脈為2.21 GHz,標準超頻工作時脈為2.51 GHz。TUF-RTX4080-O16G-GAMING效能超頻版的GPU頻率則為2.625 GHz,整體來說效能比起標準版本還要更快一些。 在散熱方面,這張顯示卡下了相當多功夫,除了使用大型散熱鰭片,引進了加大軸向式風扇,而且是用滾珠軸的設計,加上正逆轉的風扇設計,加上了風量也提昇了散熱性能。此外,顯示卡風扇是設計在低於50度時停止運轉,當溫度超過55度的時候,風扇就會開始進行運轉散熱,可以降低顯示卡運轉噪音影響玩家操作體驗,也能帶來更舒適的玩遊戲環境。 為了達到軍規硬派的規格,採用了軍規等級電容,可以耐熱105度與額定2萬小時的耐用度。結構體用上了壓鑄金屬框架,搭配全新設計的精巧型PCB電路板,可以大幅的提升顯示卡本體的剛性,確保顯示卡長期耐用不彎曲,也能確保大型散熱鰭片與風散模組的穩定性。 華碩在顯示卡的製造上面,大量使用了全自動製程,這是為了提昇顯示卡量產的品質,也能確保顯示卡的良率與品質的穩定度。 這邊,我們測試平台,採用了Intel第12代Core i9-12900KF的平台。顯示卡為TUF-RTX4080-O16G-GAMING,處理器為Intel 12900 KF,主機板為ASRock Z790 Taichi Carrara,記憶體模組為KLEVV CRAS XR5 RGB DDR5-6200 32GB套裝,超頻至DDR5-6600, 顯示卡:TUF-RTX4080-O16G-GAMING 處理器:Intel Core i9-12900KF 主機板:ASRock Z790 Taichi Carrara 記憶體模組:KLEVV CRAS XR5 RGB DDR5-6200 32GB套裝@DDR5-6600 硬碟:十銓T-FORCE CARDEA ZERO Z440 / 極限零 M.2 PCIe SSD 1TB(TM8FP7001) 電源供應器:曜越Thermaltake Toughpower XT Platinum 1275W(ATX 12V 2.3 & SSI EPS 12V 2.92) 作業系統:Windows 10 x64 驅動程式:NVIDIA 526.72 Gameready RTX40系列顯示卡的話,在有支援DLSS的遊戲上面,表現差異會非常大,這邊我們實測了幾款熱門遊戲的性能表現,提供給玩家作為採購顯示卡時的參考! RTX40世代顯示卡,在現在已經推出的GeForce RTX 4080與4090上面,擁有兩個第八代NVENC編碼器,以及加入了AV1編碼能力,在硬體編碼效能上,雙編碼引擎馬上能產生雙倍的效能,因此在影片硬體編碼速度上有相當大的進步。這對於創作者來說,無疑是相當大的福音,無疑是創作者在PC和Mac M1、M2選擇之間,搭配GeForce RTX 4080與4090顯示卡會是最好的選擇! 目前,NVIDIA GeForce 4080 16GB顯示卡的話,各家品牌顯示卡廠商的自製卡都已經鋪貨,主要分為基礎版本、超頻版本與旗艦版本,水冷版本目前還沒看到推出。 華碩的話,ROG系列推出了ROG-STRIX-RTX4080-O16G-GAMING,報價:49,990元。TUF系列推出了一般版TUF-RTX4080-16G-GAMING,報價:42,990元,效能超頻版TUF-RTX4080-O16G-GAMING,報價:46,990元。(調查日期:2022/11/16,原價屋) 這次,我們實測開箱了華碩TUF-RTX4080-O16G-GAMING顯示卡之後,對於它的性能表現相當滿意,完整體驗了台灣設計品牌顯示卡的自製卡的戰鬥力。這張顯示卡,待機與一般操作風扇幾乎沒轉沒有噪音,運行遊戲高負載噪音值也在能接受範圍之內。而且並沒有令人刺眼複雜的燈效,軍規硬派風格令人相當討喜,實測戰鬥力非常強大,整體的表現令人相當滿意。 整體來說,這是一款玩家不可錯過的軍規硬派電競顯示卡!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VGA/顯示卡/電競顯示卡】: →更多的【PCDIY! Monitor/顯示器/電競螢幕/投影機/電視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CPU Cooler/空冷/水冷/AIO一體式水冷散熱器/風扇】:
-
必恩威 PNY GeForce RTX 4090 XLR8 EPIC-X RGB VERTO OC 24GB實測開箱,史上最強重量級遊戲顯示卡強勢來襲!
除了在站上前面介紹過的 FE 創始版、以及另兩家 AIC 夥伴推出的 RTX 4090 顯示卡外,接下來小編要開箱的是由 PNY 所推出的版本,PNY (必恩威) 這家公司其實在市場上已經超過 30 年的歷史了,旗下產品線包括顯示卡、SSD、隨身碟、記憶卡以及各樣有關數位影像與電競遊戲等周邊系列,另外,PNY 也是長期與 NVIDIA 以及 HP 兩大品牌公司合作的夥伴,所以隨著各版本 NVIDIA 顯示卡的推出都可以看到 PNY 的身影,這次配合 GeForce RTX 40 系列的登場,首波推出的當然就是對應 RTX 4090 的產品線,後續也將會推出 RTX 4080 等版本。 目前 PNY 在 RTX 4090 的系列一共有 2 款版本供玩家選擇,型號都是 GeForce RTX 4090 24GB XLR8 EPIC-X RGB VERTO,但後綴有帶 OC 則是屬於強化的超頻版,此次小編手上的就是有帶 OC 的電競超頻版本,下面就來開箱跟試玩一下吧! 基本上小編第一眼從包裝上的紅色標示就已經發現這是隸屬於 XLR8 電競系列的產品線了,相當搶眼的小紅箭頭也是昭告玩家這可是 PNY 推出的 XLR8 Gaming 系列成員,而正面的 X 燈效也十分閃亮,想要忽視也難啊! 從主圖的尺寸應該不難發現,這次的外包裝設計其實相較於先前介紹的幾款顯得較”樸實”,採用不過大的合適外盒,其實在打開包裝後反而是相當扎實的固定好顯卡本體的設計,有關心首波 RTX 4090 價格的朋友應該可以發現 PNY 的售價算是最好入手的一款了,少掉浮誇的包材以及不必要的附件,專注在產品本身上似乎也是更具實際性的方式。 相對其他家的巨盒外包裝來說、PNY 的 RTX 4090 彩盒顯然小了一圈,要不是上頭清楚標示著 4090 的字樣,搞不好會以為是 RTX 30 系列的版本咧,一打開就可以看到用靜電袋包裝妥當且被周圍的泡棉穩定包裹住的 RTX 4090 本體,取下顯示卡後還可以發現底層有提供 12+4 pin 的電源轉接線組以及簡易型顯卡支架以及快速安裝指南等。 這款 PNY 推出的 XLR8 EPIC-X RGB VERTO OC 超頻版 RTX 4090 同樣也是採用三風扇的設計,搭載的是三顆 100mm 的雙滾珠環型風扇,比一般的 90mm 風扇相比增加了 40% 以上的風量與 55% 風壓,環形扇葉設計的 7 葉片讓整體的氣流更加集中、散熱效果也更明顯。 而正面交叉設計的 X 造型 RGB 導光條除了運作時的燈效明顯外,搭配上自家推出的 VelocityX 調控軟體,還可以自定義 ARGB 的燈光效果,電競風格十分亮眼。 背面的部分採用了鋁製的金屬背板來強化整片顯卡的結構,配上尾端的大散熱孔,可以有效且迅速的將廢熱帶離顯卡,達到高效散熱的目的。而靠 I/O 埠位置也標上了 PNY 以及 XLR8 Gaming 字樣,連尾端的散熱孔也打造成專屬箭頭符號的設計,各細節方面都有明顯的自家系列特色。 上方位置還有一塊 XLR8 的造型銘版,呼應底下 X 造型的 RGB 燈效,靠後則是 12+4 pin 的 12VHPWR 電源插槽位置,從這角度也可以看到十分密集的散熱鰭片設計。 正面的三爪 X 造型設計,即使不亮燈狀態下也與三風扇配置的整體造型融合,加上稍微有些稜角狀的多邊形飾邊搭配,簡單、洗鍊,又不失霸氣感。 側面就能更清楚的看到散熱器的鰭片配置,內含 8 根熱導管以及銅底均溫板設計,搭配三風扇可以有效地排除廢熱,這邊也可以看到整體的厚度大概是 3.5 Slot 左右,也跟現有其他家的差不多。 看一下尾端的模樣,其實可以發現下面有做了固定框的設計,這部分與背面採沖壓成形的金屬背板搭配下,結構性大幅增強,可防止板彎情況,畢竟 RTX 4090 的體積不小,另外,這角度除了可以清楚看到電源插孔之外,不難發現金屬背板的厚度不低,鋼性十足。 效能部分就透過實機測試來驗證一下吧,採用 NVIDIA 最新的 Ada Lovelace 架構、全新串流處理器與第 3 代 RT/ 第 4 代 Tensor 核心,強大的 RTX 4090 可是目前現階段的性能之王啊!本次測試平台完整規格如下: 處理器:AMD Ryzen 9 7950X 主機板:GIGABYTE X670E AORUS MASTER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5 Neo DDR5-6000 16GBx2(共32GB) SSD:Samsung 980 Pro 1TB PCIe 4.0 M.2 SSD 電源:InWin 1200W 作業系統:Windows 11 Pro 22H2 簡單看一下上機後的發光樣貌 (小編取 2 張代表燈效),其實內建的調控軟體可以關閉燈效,反而更凸顯整款顯示卡的沉穩內斂味道,無光的感覺也是很不錯。 同樣測試之前先看一下 GPU-Z 的資訊偵測,原則上 RTX 4090 大都差不多,主要差別在於 Boost 頻率高低,這款 Verto OC 版則是落在 2565MHz。 照慣例先跑一下 3DMark,包括 Time Spy、Time Spy Extreme 以及 Fire Strike 等三項的跑分基本上都落在 RTX 4090 的標準值,也比 FE 創始版的要略高一些,Time Spy 系列分別為 30830 與 17902 分,至於Fire Strike、Fire Strike Extreme、Fire Strike Ultra 的成績分別為 55933、42072、24974 分,至於光追的 Port Royal 成績則是 25660 分,大致上與其他同階的 RTX 4090 差不多。 來到遊戲測試的部分,同樣先試一下一般遊戲下的部分,以 Forza Horizon 5 為例的成績分別拿下 206 (1080p)、194 (1440p) 以及 166 FPS (2160p) 的數據,只能說用 RTX 4090 打 Game、爽度爆高! 支援 DLSS 3 的部分也同樣以模擬飛行 2020 以及電馭叛客 2077 來作驗證,在模擬飛行 2020 的部分透過開啟 DLSS 畫質與效能加上 Overdrive 開啟的成績來跟原始模式相比較,可以發現到成績也是翻倍的提升;至於 Cyberpunk 2077 比較一下原始模式與開啟品質、品質+Overdrive 的表現,分別在 3 種解析度下可以看到提升的幅度都相當高,4K 解析度下的提升幅度甚至達到 260%,基本上就是從不太流暢一舉拉到超順暢的 FPS,這種體驗感大概是嘗試過了之後就回不去了啊! 稍微特別介紹的是 PNY 自家推出的 VelocityX 這款調控軟體,玩家可以從官方網站下載來搭配顯示卡使用,有別於舊版的設計UI、改採更容易操作的介面讓所有想調控的部分輕鬆就能一目了然,在Performance選項的部分除了可以快速探知目前顯示卡的規格資訊外,包括Fan Speed風扇轉速、Overclocking超頻方面的頻率調整(核心頻率、記憶體頻率)等,都可以透過其中的選單作個人偏好設定,顯示卡運作狀態監控也同時會顯示在左下方區塊。 舊版上頭原本小小圖示的LED燈效部分也直接改成了選單大項:Lighting,直觀式設計讓顯示卡燈效部位可以顯示在右側,方便玩家直接看到調變後的燈效狀態,左側為燈效模式以及顏色選單,模式類包括有呼吸、循環、波浪…等5種,顏色設定就看喜歡哪色選哪色囉! 至於靠最右邊還有一排直式的自訂模式存檔 (5組)、方便快速切換,有入手顯示卡的話千萬記得要下再來使用。 面對各家紛紛推出新一代的 GeForce RTX 4090 顯示卡,到底要怎麼選呢?其實雖然目前顯卡的供貨不再像之前礦災那樣的一卡難求、還得加價才能入手,但隸屬高階旗艦定位的 RTX 4090 仍算是要價不斐的產品,效能表現其實也反映在價位上,想要買的精省、又能切中需求可得仔細挑一挑,畢竟一省下來就是好幾千的預算,拿來換 DDR5 跟 Gen 4 SSD 也都夠了。 不追求誇大的包裝、反而以貼合使用需求的實際面來讓玩家荷包省下一筆費用,這款 PNY GeForce RTX 4090 XLR8 EPIC-X RGB VERTO OC 24GB 顯然是極為符合高 CP 值與高效性能兩大主軸,配上可調控的 RGB 燈效以及頗為靜音的運作狀態又不失極佳效能的優勢,或許各位在挑選的時候可以納入選購的清單中。 廠商名稱:PNY - 必恩威亞太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廠商電話:03-560-1111 →更多的【PCDIY! VGA/顯示卡/電競顯示卡】: →更多的【PCDIY! Monitor/顯示器/電競螢幕/投影機/電視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CPU Cooler/空冷/水冷/AIO一體式水冷散熱器/風扇】:
-
索泰 Zotac GeForce RTX 4090 Trinity OC實測開箱,戰鬥力超強遊戲顯示卡報到!
在 NVIDIA 新一代的 Ada Lovelace 架構正式登場後,跟隨著官方 FE 創始版腳步、各家 AIC (Add in Cards親密合作夥伴) 的版本也隨之紛紛出爐,小編手上的第二片 AIC 版本是來自 Zotac (索泰) 的 Gaming GeForce RTX 4090 Trinity OC 這一款,外觀上可以發現採用的同樣是三風扇設計,造型也頗為獨特,至於重要的效能方面又是怎樣的情況呢?那就來開箱瞧瞧吧! 雖說顯卡市場現在少了一位”大哥”,但相信深耕台灣市場已經好幾年的 Zotac 也同樣提供給玩家們極具高 CP 值的產品選擇,這次小編入手試玩的是 RTX 4090 系列其中的 Trinity OC 這一版,而 Zotac 首波 RTX 4090 產品線一共有三款可供選擇,除了 Trinity OC 之外,另兩款分別是 Trinity 以及 AMP Extreme AIRO。 小編這次開箱的這片 Trinity OC 版其實與 AMP Extreme AIRO 的差異部分也極小,除了在 Boost 頻率的部分略低一些些之外、另外就是 RGB 的覆蓋較小一些,事實上 Zotac 這次推出的三款版本都具備有自家強調的三大特色:加速表現、高效冷卻、堅固耐用,對玩家來說,可以看個人喜好偏愛來入手。 從外包裝彩盒來看,整體調性上與前代 30 系列還算一致,不過主色調的部分改成了銀黑搭配的風格,比較主打新推出的”創新流線型設計”概念,相信這也是這一波 RTX 4090 的額外特色點,各家的散熱器都有些獨出一格的巧思,重點還是放在整體的散熱性功能面上,至於第一眼的吸引力、那就見仁見智囉! 接下來就來開箱瞧瞧本尊風貌了~ 彩盒包裝採雙層設計,打開外盒可以取出裡面的內盒,內盒則是灰色調的硬紙盒包裝,除了打印上 Zotac Gaming 字樣外,波浪弧型的設計圖樣也代表了這次 RTX 4090 的創新流線造型印象。 掀開內盒的第一眼可不是顯示卡本體,而是亮銀色小袋,裡頭放的是造型小卡以及使用說明等,有特別針對額外提供一組 3-pin RGB LED 燈線以及提供的顯卡支架做了安裝提示,然後再掀開才會看到隱身在底下的顯卡本體以及附件等。 除了包覆緊緊的本體外,下方的附件基本上有3樣,一個就是剛提到的額外提供的 3-pin 燈線 (方便玩家將外置燈效與顯卡同步)、一個就是簡易版的顯卡支架 (小千斤頂XD),另外就是一對四的 12+4 pin 電源轉接線囉! 正面直視這款 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4090 Trinity OC 顯示卡,外觀上一改既有觀念的四四方方造型設計的散熱器刻板印象,改以流線型搭配圓弧方式的曲線感散熱器,新一代的 IceStorm 3.0 三風扇大散熱器除了具備 9 根銅質複合式熱導管與真空腔超導熱板 (Vapor Chamber),風扇尺寸更是加大至 110mm,扇葉面積相較上一代更是提升了 2 倍,配合扇葉上經過精密計算的曲率與條紋設計,讓整體的風流與風壓都直線飆升。 而且為了確保能夠提供最佳的氣流量,風扇的高度也增加了 60%,讓風扇罩因為深度的提升而有助於集中氣流、令每次旋轉能將更多冷空氣往下推,使得冷空氣停留在散熱器上的時間變長,有效達到集中降溫的效果。另外在散熱器的厚度方面與上一代相比也增加了 30%,這讓搭配上熱導管與超導板的效果大為提升,冷卻效果更加優化。 與正面的流線型散熱器呼應,背面的背板也是採用了流線型的設計,同樣是圓弧設計的側邊,尾端區域也是有做開孔設計以方便提升散熱導流。 側面角度可以更清楚感受到流線型的設計,不過底下的超大散熱片也十分搶眼,轉過來看頂端可以發現上方後段有貼上高耗電警示保護貼紙,使用時記得撕下,也記得要裝上 12+4 pin 的電源轉接頭,或是直接採用有支援 ATX 3.0 的電源供應器,當然瓦數部分也得考量一下,畢竟 RTX 4090 可是至少得吃掉 500W 左右。 這次 Zotac 在散熱方面下了蠻大的心思,採用流線型設計的大型散熱器其實在許多小地方都下足了功夫,除了前面提到的部份外,三組風扇也是具備有正逆正的反向旋轉設計,除了內建 Freeze 自動停轉功能外,採用雙滾珠軸承以及風扇底部配有減震器設計等,都是能夠有效保持運作安靜度的降噪效果,玩家也可以透過專屬的 Zotac Gaming FireStorm 軟體中,利用 Active Fan Control 智能風扇功能來調控轉速。 尾端部分也是開口笑外觀的橢圓設計,搭配整體的三風扇散熱器設計,造成 360 度的散熱通道,也算達到這款流線型散熱器的概念:全方位充足導流、廢熱絕不囤積。 相較於其他各家推出的 RTX 4090 大都佔掉 3.5 Slot 或更多的情況,約僅佔3 Slot多一點點厚度的 Trinity OC 版本似乎顯得纖瘦了些啊 (笑)!前端 I/O 埠的部分提供了 3 組 DisplayPort 以及 1 組 HDMI 輸出,應該對玩家來說十分夠用了。 頂端上方靠後位置有配置了 12+4 pin 的 12VHPWR 電源接頭,旁邊則設置了一組雙 BIOS 切換 DIP,預設模式為性能與溫度優先的 Amplify 模式,另外一種則是 Quiet 靜音模式,玩家可依據需求來做調整,記得更改模式後需要重新開機才能生效,同時在切換之後也可以從燈號顯示看到分別:Amplify 性能模式為紅燈、靜音模式則是綠燈。 測試的部分同樣的採用跟之前相同的平台配置,完整規格如下: 處理器:AMD Ryzen 9 7950X 主機板:GIGABYTE X670E AORUS MASTER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5 Neo DDR5-6000 16GBx2(共32GB) SSD:Samsung 980 Pro 1TB PCIe 4.0 M.2 SSD 電源:InWin 1200W 作業系統:Windows 11 Pro 22H2 上機後的第一眼當然就是上頭設置的 RGB 燈效了,燈效的部分雖沒有自己大哥 AMP Extreme AIRO 的 5 區 RGB 發光,但承襲先前一貫的極光風格、配上 Spectra 2.0 以及專屬的 FireStorm 軟體,也能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獨特燈光特色。 照例一樣先從 GPU-Z 看起,規格方面其實 RTX 4090 大都一樣,不過這片 Trinity OC 的運作頻率在 Boost 部分略高於創始版的 2520MHz、來到了 2535MHz,基本上算是小幅 OC,但實測數據倒也不差,比起創始版提升多不少,對上實際售價的話,算是這批 RTX 4090 中比較容易入手的一款。(還有送贈品) 同樣先看看在 3DMark 下的測試數據,首先分別在 Time Spy、Time Spy Extreme 以及 Fire Strike 系列的三種模式下實測表現都算不錯,基本上 Time Spy 也達到 3.1 萬分、Time Spy Extreme 幾乎是壓線 1.8 萬分,至於 Fire Strike 系列的 Fire Strike、Fire Strike Extreme、Fire Strike Ultra 也分別有 57057、42189、24940 分,也都比 FE 創始版要高一些。 光追測試的 Port Royal 則是同樣獲得了 25562 的成績,基本上也都算是符合 RTX 4090 的水準,對光追效果需求性高的朋友,那肯定是要換上 RTX 4090 才行啊。 遊戲測試的數據就先來看一般的部分,這裡一樣透過《Forza Horizon 5 極限競速:地平線》來簡單看一下非 DLSS 3 的表現;從測試截圖可以看到在不同解析度下的表現,1920×1080 下可以獲得 208 FPS 直接破 200 大關、2560×1440 則是降到 195 FPS 仍是不錯的成績,3840×2160 的 4K 解析度則是獲得 166 FPS,還是很不錯的表現。 至於 DLSS 3 的部分則同樣透過《Cyberpunk 2077》以及《微軟模擬飛行 2020》來進行測試,在《電馭叛客 2077》的數據部分,原始模式大概落在 40 FPS(4K) 左右,設成 DLSS 自動 (品質模式) 與加上開啟 Overdrive 的效能來做比較,在三種解析度下的數據可以看到分別有 73.91、104.85 以及 123.88 FPS,基本上也都接近有翻倍的提升,尤其是加上了 OD 之後的表現就更強悍了,分別有 147、209 與 245 FPS,就算只是使用 1440p 的 2K 解析度螢幕,仍可以體驗高達 209 FPS 的快感,打 Game 真的就爽度飆高了! 《微軟模擬飛行 2020》也提供了 DLSS 畫質模式與加上 OD 後的表現來簡單作個比較,在 4K 解析度下分別有 71.16 與 149.47 FPS 的成績,只能說玩起來的體驗感相當不錯,如果還玩不好、那就是個人的技術問題了,可能要多花點時間練習開飛機這件事了。(哈 在測試了數片 RTX 4090 之後,其實已經可以驗證一點就是,在預算許可的情況下,的確是建議可以入手一片來玩玩,除了性能上的優異表現之外,噪音以及散熱性的部分,不論是官方的創始版或是各家 AIC 推出的版本都有著水準上的演出,尤其 DLSS 3 的登場,相信隨著越來越多遊戲的支援,到時候要是手上的顯示卡沒支援 DLSS 3 的話是要怎麼玩啦! 當然除了遊戲之外,作為 RTX 4090 這樣的旗艦定位,當然許多專業玩家或是創作者與直播主等等也都可以體驗到新世代顯卡的高性能表現,以這次測試的這片 Zotac Gaming GeFoece RTX 4090 Trinity OC 來說,價位落在算是 RTX 4090 的甜蜜帶上,獨特的船型流線外觀設計、配上極光 RGB 特色,其實相當耐看,透過 IceStorm 3.0 高效散熱下,能維持溫度不會過燙、並且保持一定的靜音度,一掃以往採用三風扇仍舊高溫以及超吵噪音模式的負面印象,如果玩家正想升級或更換顯示卡,不妨考慮一下囉! 現在買、還有送特別版的 Zotac Gaming DUO ARGB 顯示卡支架,可以同步支援 ARGB 燈效,實用與視覺一次滿足,不趁現在、更待何時入手呢!(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既然現在買 Zotac RTX 4090 系列還有加碼送 Zotac Gaming DUO ARGB 顯示卡支架,那這款 GPU Support Stand 跟內附的那組有啥不同咧? 雖然一次是不見得需要用二組 千斤頂 支架啦,但的確額外加碼送的這款 DUO ARGB 顯卡支架是比較高級的版本 (笑~,看一下產品實拍照就知道了,跟內附的陽春版差很多吧! 除了有單獨包裝之外,事實上這也是 Zotac 作為配件產品單獨販售的一款,打開後可以看到裡頭的內容物,其實是二個支架,分別為一大一小,兩者可以組合成為一個更長的版本,也可以分開使用,算是可以分拆也能二合一的模式。 小支架底下有配置強力磁鐵固定座,所以只要拔開保護套就可以與大支架作組合 (旋轉嵌合),上方還可以升高,頂住顯卡的位置都配有防滑膠墊,不用擔心會對顯卡外觀有所損傷。 由於可以自由任搭以及組合或分拆使用,所以在高度的支援性上可以從最小 55mm 到最大 271mm 通通沒問題,因此多了這組 DUO ARGB 顯卡支架,不管玩家是採用哪種機殼,應該都可以對應無誤。 另外,由於支架中間有內建 ARGB 功能,所以只要透過 3-pin 5V RGB 轉接線連接就可以讓支架與顯卡同步燈效 (亦可以支援 Spectra 2.0 軟體控制),算是跟 RTX 4090 蠻搭的一個小配件,管你顯卡重量幾公斤,通通給你頂起來,現在買就直接送、免費! *特別說明:首購就送RGB顯卡支撐架,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廠商名稱:Zotac - PCPartner旗下品牌 - 香港商栢能科技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555-2578 廠商地址: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1段70號11樓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VGA/顯示卡/電競顯示卡】: →更多的【PCDIY! Monitor/顯示器/電競螢幕/投影機/電視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CPU Cooler/空冷/水冷/AIO一體式水冷散熱器/風扇】:
-
微星 MSI GeForce RTX 4090 SUPRIM X 24G實測開箱,遊戲顯示卡之王重裝上陣!
接力 NVIDIA GeForce RTX 4090 FE 創始版發布之後,各家的 RTX 4090 也紛紛準備上場,不過大家應該也都有心理準備了,幾乎第一波推出的 RTX 4090 都是採用三風扇設計、尺寸也十分的驚人,因此雖然各通路賣場都已經標出售價開賣了,但入手前務必先確認一下機殼是否容納得下這款”巨獸卡”,新裝機的朋友除非裸機使用,否則建議機殼空間一定得預留稍大一些比較保險。 小編陸續收到幾片各家的 GeForce RTX 4090 顯示卡,也將為玩家一一開箱實測,作為首發的則是來自 MSI 微星科技的 SUPRIM X 系列,第一眼就感受到霸氣十足的 MSI GeForce RTX 4090 SUPRIM X 24G 究竟有哪些特色呢?那就來開箱瞧瞧吧! 同樣位列 SUPRIM X 系列的這片 RTX 4090,光是從外觀的設計就可以發現維持 SUPRIM X 的鑽石水晶+幾何形狀風格這一點並沒有改變,相較於官方FE創始版的設計承襲前代 RTX 3090 系列外,SUPRIM X RTX 4090 的第一印象其實與前代 SUPRIM X RTX 3090 也頗為類似,但原本前後段有做灰黑色系配色的部分則改成了間隔色塊的搭配,讓整片顯卡的正面維持同樣銀灰色風格的感覺似乎更具質感了些。 首先外包裝設計也同樣維持既有的 SUPRIM X 風格,素雅的白色調也凸顯了這片 RTX 4090 的高質感味道,而且有別於一般其他家廠商的彩盒開啟方式、採上掀硬盒,而且隨盒附上 SUPRIM X 專屬精美的滑鼠墊以及顯示卡專用支架,當然也附贈有一組 12+4 pin 的 12VHPWR 電源轉接線,其他則是使用手冊以及 SUPRIM X 的特色文宣等。 好啦,RTX 4090 SUPRIM X 24G 顯示卡本體就長這樣,整體採三風扇 TRI-FROZR 3S 散熱設計,搭配 TORX FAN 5.0 讓氣流增加 23%,風扇的環形弧設計連接這三個葉片組,可將氣流集中到散熱器內,並且每個環弧的尾端採向內折疊以減少亂流與阻力,另外,葉片採傾斜 22 度角設計,即使在較慢的轉速下也能保持高壓氣流的運作,整體與底部的熱導管及大型散熱鰭片相互配合下,達到有效的全面性散熱。 正面外觀則是承襲前代的設計理念,採髮絲紋金屬上蓋、八角形風扇切口和風扇周圍的 V 形設計,以及鑽石切割器拋光的鏡面斜邊,達到強烈的金屬結構視覺感。 同樣的,這款 RTX 4090 也加入了 ZERO FROZR 功能,當溫度相對較低時、風扇會完全停止,讓不需要散熱的時候可以達到靜音的狀態,一但進入遊戲模式時,風扇就會立即自動重新開始旋轉,以達到有效散熱的狀態。 背面的部分則有加裝金屬背板,可以看到有標示了 SUPRIM 字樣以及特別的鑽石水晶幾何 Logo 圖案,上機後也會有燈效顯示。 頂端位置可以看到有設計了 SUPRIM、MSI 的飾板,這部分在運作時也是會有燈效表現的位置,不過,從這個角度應該可以猜測出這片 RTX 4090 的厚度不低了吧! 這樣可以更清楚的看到上方的布局,靠尾端的部分設計有 12+4 pin的12VHPWR 電源接頭,可使用附贈的轉接線來連接電源供應器的 PCIe 12V 輸出,比較特別的是,轉背面同位置可以發現到這片版本有多提供了 Silent/Gaming (靜音/電競) 的 DIP 開關,事實上這也是上代 SUPRIM X 就有提供的特色,玩家可以依據需求來做選擇切換。 尾端的部分則是可以看到有諸多熱管延伸,不過,由於採用了 AIR ANTEGRADE FIN (空氣順行鰭) 設計,所以後面可以看到帶有 V 形切口的鰭片位於氣流通道處,配上優化的傾斜角度與增加波浪槽口設計,使得空氣阻力朝向中心,可類似像噴嘴般快速排出熱空氣,藉以提高流動效率。 前端 I/O 埠的部分則是提供了 3 組的 DisplayPort 1.4a 和 1 組 HDMI 2.1a,可支援最高 4K@120Hz HDR、8K@60Hz HDR,玩家若有新版高階螢幕的話,就能透過 HDMI 2.1a 使用 VRR了。(VRR,Variable Refresh Rate) 最後,也來張插上 12+4 pin 轉接線的朝天香照片,小心,轉接線屬耗材,官方標註為可插拔 30 次左右,建議插上後就不要拔來拔去,不然就是額外多採購備用,或改採 ATX 3.0 電源供應器。 燈效的部分基本上就是前面的三風扇曲線造型位置有提供( 》),另外就是上方的 SUPRIM/MSI Logo 以及背面的鑽石水晶幾何 Logo 這三個地方,玩家可以透過 MSI 專屬的 Mystic Light 來做燈效控制,實際運作時的燈效表現蠻不錯的。 實機測試的部分採用了與先前測試FE創始版同樣的平台,完整規格如下: 處理器:AMD Ryzen 9 7950X 主機板:GIGABYTE X670E AORUS MASTER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5 Neo DDR5-6000 16GBx2(共32GB) SSD:Samsung 980 Pro 1TB PCIe 4.0 M.2 SSD 電源:InWin 1200W 作業系統:Windows 11 Pro 22H2 依慣例先透過 GPU-Z 來偵測一下資訊,其實大體上與創始版的資料沒太大差異,但運作頻率 2625MHz 高於創始版的 2520MHz,所以整體的測試數據基本上也比之前測試創始版的成績要好上一些。 先來看 3DMARK 的跑分狀況,Time Spy 與 Time Spy Extreme 項目分別拿下了 31514 以及 18246 分,而 Fire Strike 系列則是拿下了 Fire Strike/Fire Strike Extreme/Fire Strike Ultra 58884/43159/25489 分,大概平均比創始版提升了約有 3~8%。 至於 Port Royal 的光追測試項目中,SUPRIM X 拿下了 26013 分,比創始版的 25307 分要高出約 3%,這也表示入手 SUPRIM X 版的 RTX 4090 將會擁有比創始版更加優異效能的體驗。 換到遊戲場景,同樣的也先來測一下尚未支援 DLSS 3 的遊戲,同樣都設定在最高畫質、關閉垂直同步與動態解析度縮放等,並設定光追/DLSS 都是畫質模式。 在《Forza Horizon 5極限競速:地平線》與《God of War戰神》這兩款遊戲的效能表現上直接輾壓創始版的效能數據,Forza Horizon 5 的 1080p 直接突破至 213 FPS,就算 1440p 與 4K 的 2160p 也都有 201 與 170 FPS 的高分表現。 至於 God of War 戰神的效能表現則是進一步在 4K 下提升至 170.32 FPS,也比先前創始版的成績要高上一些些,看來就算是 4K 下的遊戲體驗,SUPRIM X RTX 4090 仍能有極為優異的效能。 至於在支援 DLSS 3 功能的遊戲實測方面,這裡也同樣採用了《Cyberpunk 2077電馭叛客 2077》以及《微軟模擬飛行 2020》這兩款有先釋出 Beta 測試版的遊戲來進行簡單跑分,先來看一下在電馭叛客 2077 的部分。 《Cyberpunk 2077》的測試僅以原始、DLSS 品質以及 DLSS品質+Overdeive 等模式來做三種解析度下的比較,從下方的數據長條圖中可以看到,原始模式下的效能表現在 1080p 與 1440p 下還可以有 117.47 以及81.38 FPS 的成績,但 4K 解析度的 2160p 就直降到 42.11 FPS 而已,若是開啟 DLSS 3 的品質模式,基本上整個 FPS 就大幅提升,光是 4K 解析度的提升幅度就高達約 80%,要是再加上開啟 Overdrive 的話,直接就從 75.39 翻倍變成了 153 FPS,連同 1440p 與 1080p 的 FPS 也同樣的再翻一倍,對比原始模式的 42.11 FPS,開啟 DLSS 3 品質+Overdrive 的情況下,4K 解析度下的效能表現差不多近乎成長 400%,說不厲害絕對是騙人的XD~ 換到另一款吃資源怪獸的遊戲《微軟模擬飛行 2020》,在 4K 解析度下的原始模式效能表現落在 74.13 FPS,單就換用 RTX 4090 的表現來說其實也算流暢了,但這並非是 RTX 4090 的最佳表現,畢竟 DLSS 3 的部分還沒開啟;同樣在 4K 解析度下,開啟 DLSS 畫質模式+Overdrive 的測試表現就直接的翻倍了,衝上了 153.02 FPS,如果改成 DLSS 效能模式+Overdrive 的話,更是獲得高達 165.27 FPS 的高分,看來如果想要好好的、順暢的開飛機的話,那恐怕之前那些顯卡都可以出清了,請…趕…快…入…手 RTX 4090 吧! 如果說 NVIDIA 官方推出的 GeForce RTX 4090 FE 創始版的效能表現就已經令你心動不已的話,那這次入手開箱試玩的 MSI GeForce RTX 4090 SUPRIM X 24G 恐怕就是更近一階的強悍版本了,雖說採用的是三風扇設計,但實際上機使用時的噪音值其實算蠻低的,就算是切換到 Gaming 模式其實也並不吵,而且以往的火爐版情況也大為減低,想要當冬天暖爐使用的朋友可以轉陣營了,哈! 不過也是要提醒大家一下,由於頻率較創始版更高,所以基本上功耗也會略高一些,但相信如果有興趣想入手的話也沒在考慮這個了啦,動輒上 500W 的功耗,恐怕要先掂量一下電腦的瓦數夠不夠,新裝機的朋友建議直接入手 ATX 3.0 的電供,至於整體的試玩體驗來說,小編個人是很喜歡這片 MSI GeForce RTX 4090 SUPRIM X 24G,順便提供一下各版本的實際賣價供參考,現在買還有機會送贈品,想換卡的朋友可以先買先玩不用等。 廠商名稱:MSI - 微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3234-5599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VGA/顯示卡/電競顯示卡】: →更多的【PCDIY! Monitor/顯示器/電競螢幕/投影機/電視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CPU Cooler/空冷/水冷/AIO一體式水冷散熱器/風扇】:
-
NVIDIA GeForce RTX 4090 Founders Edition創始版強勢來襲,史上最強Ada Lovelace遊戲顯示卡報到!
自從 NVIDIA 老黃在 9/21 舉開的 GTC 2022 大會上正式揭開最新一代採用 Ada Lovelace 架構的 GeForce RTX 40 系列開始,顯示卡世代王者的寶座就已經正式易手,相信許多玩家已經都摩拳擦掌的等著新版本正式上市後可以趕快入手把玩、並體驗一下強大的效能表現吧! 官方也將於 10/12 後正式開賣,相信幾大網路商城都已經蓄勢待發的準備開始發售了,官方報價 1,599 美元預計開賣價會落在新台幣 5 萬 5 ~ 6 萬 5 之間 (看各家版本),如果覺得稍貴想等低一階的 RTX 4080 系列可能要忍耐到 11 月囉! 下面就跟著小編視角,來瞧瞧這款號稱新一代顯示卡之王的 NVIDIA GeForce RTX 4090 到底有哪些過人之處可以稱王吧! 在歷經了超長一段時間的各種小道消息與各項測試數據的洩漏之後,終於 NVIDIA 的新世代顯示卡 RTX 4090 FE 來到正式的效能解禁時刻囉! 身為老黃為玩家準備的年度「重量級」(各種意義上XD) 產品,不僅是象徵著新一代遊戲體驗的標竿,同時也是 NVIDIA 試圖拯救近期顯示卡銷售疲軟的重要手段,究竟新世代卡皇登基是否會重燃玩家們換換症的慾望,又或是反而凸顯上一代 RTX 3090 變得真香呢? 以下就來揭曉吧!首先,先來基本規格複習一下: RTX 40 系列晶片換上新的 Ada Lovelace 架構,產品製程也從三星的 8nm 換成了訂製版的台積電 5nm,還因為官方將其命名為「4N」恰巧和台積電的 4nm 製程撞名,從而引發了不少的討論和誤會,也讓官方在事後的媒體問答上特地跳出來澄清。 而隨著製程的進步,RTX 40 的晶片自然也就能塞入更多的電晶體,運算核心的數量也跟著向上暴增,像是最高階的 RTX 4090 在 CUDA 數量上就來到了 16,384 個,比前代 RTX 3090 的 10,496 個、RTX 3090 Ti 的10,752個高出約 35%。 更甚者,RTX 4090 直接把 NVIDIA Encoder (NVENC) 多媒體轉檔核心的數量翻倍,讓 RTX 4090 顯示卡在處理 H.265、AV1 編碼的影片效率可以比 RTX 3090 Ti 高出一倍之多!讓創作者能夠實現高度有感的創作效率提升。 此外,Ada Lovelace 架構也對 NVIDIA 近年主打 ML 機械學習、AI 功能進行強化,帶來了第 4 代 Tensor Core 機械學習核心和第三代光線追蹤核心,大幅度增加在 3D 模型建模、光線烘焙等運算效率,例如在 Blender 中,RTX 4090 的運算速度就比 RTX 3090 Ti 高出 60%、V-Ray 更是提升達 90% 之多。 不光如此,NVIDIA 也持續讓 AI 能夠應用在更多元的領域,為熱愛直播分享的玩家帶來全新的「AI 直播畫質增強技術」,未來玩家使用 OBS、Discord 進行直播的時候,只要將錄影格式改為 AV1,在上傳流量不變的前提下,能夠透過顯示卡的 AI 運算提供更為清晰的畫質,讓大家在觀看實況的時候,減低遊戲過程遇到大亂鬥畫面就糊成馬賽克的窘況。 至於遊戲方面,老黃這一次不再把 8K 解析度娛樂做為 RTX 4090 的主打賣點 (卡片連 DP 2.0 都沒支援…),取而代之的是將重點放到了玩家更為注重的 FPS 值的提升上,為 RTX 40 帶來「專屬」的 DLSS 3 技術。(小編認為根本就是對嗆 A 家的 FSR 2.0…) DLSS 3 技術透過晶片中重新設計的「光流加速器 (Optical Flow Accelerator)」,讓顯示卡具備了了像素等級的「方向感知」能力,能夠分析每個遊戲畫面中的物件移動方向,從而得以追蹤每個遊戲物件之間的連續變化關係,使光影、動態的表現更為連貫。 與此同時,DLSS 3 持續利用深度學習 DL 的特色,將前、後生成的遊戲畫面、遊戲引擎的動態向量 (Motion Vector) 以及光流加速器追蹤的結果進行整合,幫助顯示卡能夠還原出更多的內容。 最終,DLSS 3 實現了在兩個原始畫面中,插入「AI 合成畫面」的能力,官方將其稱為「Ray Tracing: Overdrive (RT Overdrive)」。根據官方的說法,DLSS 3 能夠重建 7/8 的像素內容,也就是原始為 1080P 解析度的原始內容在 DLSS 3 加持下提升到 4K 解析度的話,AI 不僅會幫忙放大的畫面之外,還會再送上一張畫面來銜接後面的內容! 透過 DLSS 3 技術,官方表示多數遊戲的 FPS 值的提升將會是從翻倍起跳,部分遊戲如《電馭叛客2077》的提升幅度更是達到 400%!(好…厲…害…啊~ 然而由於 DLSS 3 需要依賴 RTX 40 晶片中新設計的「光流加速器 (Optical Flow Accelerator)」,使得 RT Overdrive 功能有著硬體方面的限制,成為了 RTX 40 系列的獨佔功能,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成為老黃想要大家換卡的最大誘因XD。 既然 RTX 40 系列在製程、核心數量都有大幅進化,還有 DLSS 3 的加持,那當然要實際上機跑跑看才算數囉!所以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見證年度卡皇 RTX 4090 FE 的威力吧!而在上機之前,就先來檢視一下這片新一代卡皇的獨特風貌。 基本上每一代官方原廠都有推出 Founders Edition 創始版 (FE),但這次收到的媒體測試特別版真的就”蠻大”一組的,有別於先前的設計改採了猶如展示設計的彩盒包裝,只能說如果正式發售的時候也是這樣的版本,那就很具收藏價值,有預算的朋友推薦入手一組,不僅可以自用、應該還有保值的意義。 看過了前面提到的諸多 RTX 40 系列的特色後,那就來瞧瞧這款期待已久的首波主打:GeForce RTX 4090 FE 真面目吧! 呵,雖然主圖已經都放了,但既然要開箱、那還是要從小編收到的原包裝開始看起;如果不說這箱子裡面放的是最新的 RTX 4090 FE,肯定會以為只是個普通的紙箱,但仔細看一下兩邊可以發現有標註撕開的位置,那就大手一撕,開盒見真章。 從外箱抱出來的就是這一大盒標示 GeForce RTX 4090 字樣的黑色彩盒了,除了正面標示產品型號之外,背面底下也有規格標註,包括了盒內的物件除了 RTX 4090 FE 本體之外,還有 PCIe Gen5 電源轉接線以及快速啟用指南等。 那就準備開箱囉,不過左右還有黏貼封條,看起來想打開還得撕掉封條貼紙才行,開撕吧! 這次的創始版外盒設計的很特別 (希望正式版販售也是這樣),撕開左右封條貼紙後就可以打開了,輕輕向上一掀,藏在其中的 RTX 4090 FE 就展現在目光中了,彩盒另一半直接變成三角展示的背面,儀式感十足! 哇!有沒有覺得根本就是展示品呢,雖然覺得很有架式,但想到這樣的包裝跟重量如果真的開賣時也是相同版本的話,恐怕售價得另加運費才划算;不過從本體的 ∞ 線條設計,也與之前 RTX 30 系列具備同樣元素,如果單看正面又把 4090 遮掉的話,還真不好分辨咧!(是說那個數字的字體是怎麼回事的不搭啊~) 取下 RTX 4090 FE 本體後,彩盒底下還有藏著附件盒,取下附件盒打開就能看到隨卡提供的 12+4 pin 電源接頭,還有就是快速安裝指南之類的。 基本上新一代的 RTX 40 系列都會採這樣的連接方式,所以各家顯示卡盒內應該都會附上這樣的一條轉接線,一邊是連接顯示卡上方的 12+4 pin、另一邊則是 4×8 pin 設計的接頭用以連接 Power 提供的 PCIe ATX 12V,要注意的是,這條專用的電源轉接線有插拔次數的使用壽命,標準是 30 次(沒錯、沒看錯),看來要嘛玩家插上後就不要隨便拔來拔去、再不然就是有做為耗材使用的心理準備,否則插拔太多次後恐怕會無法使用。 下面就放幾張 RTX 4090 FE 的本體照供大家參考,按照插入主機板的設計來看,有標示 RTX 4090 的這一面會在上方 (在機殼內),如果裸機的話就是另一面在正面,上機後有兩個位置會發光,本來以為不會亮燈了說! 另外,已經取消了 NVLink 設計,所以未來也沒有 SLI 了,看看上方位置已經沒有前代的 NVLink 囉。(再塞一張 RTX 4090 FE 可能會滿出主機板邊緣了XD) 創始版 RTX 4090 採用的仍舊是雙風扇設計,與前代的 RTX 3090/3090 Ti 其實很類似,只不過架構與規格更先進的 RTX 4090 光靠雙風扇設計就能達到有效的散熱嗎?畢竟要解熱 450W? 這一點在實際上機運作時反而令小編感到驚艷,實際運作的噪音變小、散熱性也不錯,長時間運作下也還算 OK,至少比起前代的感覺上沒那麼燙(哈~ 尾部也做了一點點曲線設計,相較於前代四方感有些不同,不過從尾端的厚度應該不難發現到 RTX 4090 FE 的厚度可是不低,官方標示厚度為 61mm,小編實際測量也有達到 60.75mm,一下子就佔了超過 3 個 Slot 的寬度,看看新出爐的 X670E/X670 跟 Z790 主機板就知道,為什麼在第一組 PCIe 後面都設計成 3 組的 M.2 插槽了。 前端 I/O 輸出的部分則是配置了 3 組的 DisplayPort 以及 1 組的 HDMI,呼應剛剛提到的厚度,直接吃掉 3 個 Slot 以上,長度更是達到 304mm,只能說想換 RTX 4090 FE 的朋友請先確認一下手上的主機機殼深度是否足以放入,不然入手了裝不進去還得連殼一起更換。 最後來欣賞一下朝天四炷香的英姿,這只能插拔 30 次,使用時請小心,拔壞了請記得補充備品! 為了發揮 RTX 4090 FE 最大的效能威力,本次測試使用剛熱騰騰推出不久的 AMD Ryzen 9 7950X 處理器,並搭配支援 AMD EXPO 標準的 16GBx2 DDR5-6000 記憶體做為本次的平台,完整規格如下: 處理器:AMD Ryzen 9 7950X 主機板:GIGABYTE X670E AORUS MASTER 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5 Neo DDR5-6000 16GBx2(共32GB) SSD:Samsung 980 Pro 1TB PCIe 4.0 M.2 SSD 電源:InWin 1200W 作業系統:Windows 11 Pro 22H2 根據 GPU-Z 的資訊,RTX 4090 FE 的核心基礎時脈 2235 MHz,爆發時脈為 2520 MHz,記憶體與上一代 RTX 3090、RTX 3090 Ti 一樣為 24GB 384-bit DDR6X。 首先看一下圖形測試軟體 3DMARK 的基礎跑分,在針對 DX12 遊戲內容的 Time Spy 中,RTX 4090 FE 拿下了 2.9 萬分的高分,做為對比,RTX 3090 在 3DMARK 天梯榜中分數則是落在近 2 萬分左右,可以看出 RTX 4090 FE 在效能的進化上相當驚人。(提升1萬分是…) 還沒完呢!Port Royal 還有一個專門測試 DLSS 的版本,由於正式版本的 3DMARK 還沒有加入 DLSS 3 的支援,所以 NVIDIA 官方另外提供了 Beta 版本給小編進行測試。(正式開賣後應該就可以看到3DMARK更新了) 在開啟 DLSS 3、額外畫面生成選項並將目標解析度設定在 4K 後,DLSS 效能模式的 FPS 值可以從 56 FPS 提升到 171 FPS,提升 3 倍以上! 遊戲實戰的部分,我們先來看看一般尚未支援 DLSS 3 的遊戲,這部分所有的設定一律都調整到最高畫質,光追、DLSS 模式則都選用畫質模式,同時關閉垂直同步、動態解析度縮放等干擾 FPS 表現的功能。 憑藉著 RTX 4090 FE 大幅度提升的性能,基本上要滿足各種 4K 解析度下遊玩需求已經都是小菜一疊,不論是在《戰神》還是《極限競速:地平線》中,4K 解析度都能跑出 160 FPS 以上的成績,輕鬆滿足絕對細膩流暢的娛樂體驗。 在支援 DLSS 3 功能的部分,在這邊小編先說明,目前所有的遊戲都尚在測試階段,因此本篇測試都是使用 NVIDIA 所提供的Beta測試版進行跑分,實際功能的實裝日期還得視各款遊戲而定。 而要開啟 DLSS 3 的方式很簡單,其實就和過去開啟與調整 DLSS 模式的方式相同,只要到遊戲的設定選單中即可,不同的地方在於,倘若遊戲支援 DLSS 3 功能,玩家就能在選項中找到名為「NVIDIA DLSS Frame Generation」的選項,開啟後就能啟用 AI 插入畫面的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 DLSS 3 透過AI插入的畫面是「額外」生成的,過程不見得會額外通知遊戲程式本身,所以部分遊戲倘若有提供內建跑分功能,「NVIDIA DLSS Frame Generation」所提升的 FPS 值將不會被偵測到,玩家如果想要紀錄或觀看實際的 FPS 值建議搭配 NVIDIA 官方所推出的「Frame View」工具。 首先,先來看看沒有支援光追,但效能需求依然龐大的《微軟模擬飛行 2020》,在不開啟任何畫質調節選項的狀況時,遊戲的在 4K 解析度下的 FPS 值為 73,其實已經算得上流暢,不過在搭配 DLSS 3 和畫面插入功能後,就算是 DLSS 畫質模式,FPS 就能直接提升到 149 張,符合官方的 2 倍效能提升的宣傳。 而在最近因為「老婆餅」事件而引發大量玩家回鍋的《電馭叛客 2077》中,小編特地比較了有開/關「NVIDIA DLSS Frame Generation」功能的 FPS 值差異。 在同樣 4K 解析度狀態下,無 DLSS 幫助的時候,遊戲的 FPS 值僅有悽慘的 38 張,而在開啟 DLSS 後,畫質模式可以大幅提升到 67 FPS,畫面插入後更能飆到 104 FPS!若是 DLSS 效能模式+畫面插入更是衝上 140 FPS,成長幅度雖沒有如官方說的 4 倍那麼誇張,但 3.6 倍的幅度也已經是足夠恐怖了。 最後,補上了即將在 18 號上市的新作《瘟疫傳說:安魂曲》的搶先體驗測試,這是一款現今比較少見的潛行匿蹤類型遊戲,由於這款遊戲還未正式推出,實際上市的表現可能會存在差異,測試期間也有發現不同場景間的 FPS 值有著一定的差距,因此這邊只讓大家先見識一下 DLSS 3 在提升流暢度上的表現。 看完遊戲之後,我們也來看一下創作者方面的表現,畢竟這一次 NVIDIA 也相當注重在 AI 為 3D 影像創作的效率提升,還將編碼核心翻倍,讓 H.265、AV1 影片輸出剪輯更為快速。 在 3D 建模軟體 Blender 中,RTX 4090 FE 的三項場景分數為 6421、2973、2989 分,總計 12383 分,做為對比,Blender 官網上 RTX 3090 Ti 的平均總得分為 6272 分,RTX 4090 FE 確實如官方所說的有著翻倍的提升。 在過去曾有網路謠言指出 NVIDIA 打算讓 RTX 40 系列的效能提升 2 倍,就本次的 RTX 4090 FE 在諸多方面表現來看,可以說是證實了這點。 利用 DLSS 3 的 AI 插入畫面技術,讓遊戲的 FPS 值能夠獲得直接翻倍的提升,同時在創作方面,AI 相關技術的導入,也同樣帶來了雙倍的性能,直接將上一代的產品的效能遠遠拋在後頭,見到如此巨大的效能增幅,卡片體積的「微幅」增加,似乎也變得情有可原了呢! 好囉!這次的RTX 4090 FE開箱與實測就介紹到這邊,接下來將會是各家RTX 4090顯示卡登場的時刻了,10/12即將正式開賣,各位玩家準備好銀子了嗎? 廠商名稱:NVIDIA - 新加坡商輝達開發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廠商電話:02-2656-3206,0800-868-923 廠商地址:台北市內湖區基湖路8號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VGA/顯示卡/電競顯示卡】: →更多的【PCDIY! Monitor/顯示器/電競螢幕/投影機/電視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CPU Cooler/空冷/水冷/AIO一體式水冷散熱器/風扇】:
-
Intel開槍了!英特爾ARC A750顯示卡大跳水6,990元再加送大禮包,促銷降價突圍NVIDIA與AMD新顯卡與已鍛鍊過二手礦卡打壓夾擊!
重磅消息:「Intel開槍了!英特爾ARC A750顯示卡大跳水!原先零售價格9,690元,現在限量促銷降價6,990元,一口氣降價28%促銷吸引買氣!」 英特爾的Intel Arc顯示卡可以說還沒上市就先轟動,原因是玩家希望Intel ARC可以出來當救世主,讓A與N之外有第三家的選擇可以挑選。 Intel ARC甫一堆出,就發表了入門版ARC A750與進階版A770,氣勢相當強悍。主力產品為ARC A750,其戰鬥力約莫是GeForce RTX 3060 8GB與Radeon RX 6600 8GB水準。 很巧的,Intel ARC的推出時間,正巧是挖礦潮結束,大量礦工不玩了,把二手顯示卡拋售的時候。 GeForce 3060 8GB/12GB二手礦卡:約台幣5,000~7,000元 GeForce 3060 Ti 8GB二手礦卡:約台幣6,000~8,000元 GeForce 3070 8GB二手礦卡:約台幣7,500~9,000元 *二手礦卡報價、成交價價差很大,完全看買賣雙方議價而定 Intel入門版ARC A750與進階版A770顯示卡,為什麼會遭受到那麼大的銷售壓力?主要是因為與NVIDIA與AMD的戰鬥級產品價格帶重疊。 ARC A750的性能,可以上打GeForce RTX 3060 8GB與Radeon RX 6600 8GB。零售價位的話,約莫是比GeForce RTX 3060 8GB還便宜1,000元。但這樣的價位,玩家容易棄守而挑選NVIDIA的顯示卡,原因是光追的速度比較快,遊戲還有優化。 ARCA770的性能,可以上打GeForce RTX 3060 Ti 8GB與GeForce RTX 3070 8GB。零售價位,約莫是比GeForce RTX 3060Ti 8GB還便宜4,000~5,000元。但這樣的差價,玩家仍有疑慮,原因是Intel ARC顯示卡只有針對DirectX 12最佳化,若是玩以前的舊款遊戲,遊戲運行的效能就很差,玩家一聽很容易就改挑選NVIDIA或AMD的同級顯示卡了! 目前,二手礦卡價格非常甜甜價。 不僅是Intel ARC遭遇強大壓力,就連NVIDIA與AMD的新顯示卡,都遭受到自家二手礦卡攻擊!尤其是現在GeForce 3060 8GB/12GB:約台幣5,000~7,000元,GeForce 3060 Ti 8GB:約台幣6,000~8,000元,GeForce 3070 8GB:約台幣7,500~9,000元。這麼便宜的價格就能買到戰鬥力強大的顯示卡,也難怪Intel ARC賣不動了! 市場上有句名言:「沒有賣不掉的東西,只有賣不掉的價錢!」 Intel開槍了!開始嘗試是不是調整價格消費者就會買單。這次,英特爾ARC A750顯示卡大跳水6,990元再加送大禮包,等於是促銷賣ARC 750顯示卡,用更好的優惠,吸引玩家們的目光! 遊戲大作: * 決勝時刻:現代戰爭II 2022 價值$2219 創作者軟體(五選三): * PowerDirector 365 (威力導演365 影像剪輯一年訂閱) 價值$1980 * D5 Render (專業渲染 3個月訂閱 ) 價值$3490 * MAGIX Video Pro X14 (影片剪輯 6個月訂閱) 價值$1845 * Topaz Gigapixel AI (AI無損優化照片解析度 完整下載) 價值$3075 * XSplit Premium Suite (實況直播 3個月訂閱) 價值$1845 至於,Intel為什麼會把Arc A750的促銷價格訂在6,990元呢?這就令人玩味了!推估應該是觀察了NVIDIA GeForce RTX 3060 8GB/12GB與GeForce RTX 3060 Ti二手礦卡的價格,才規劃出這樣的定價做促銷!不過,降價了就賣得動嗎?當然,這還是要看玩家們自己的判斷了! Intel Arc A750顯示卡推不動,追究主因,關鍵則是在二手礦卡哪時候售罄!目前可以確定的是,二手礦卡仍源源不絕的出現,好像永遠賣不完一樣!加上NVIDIA與AMD持續推出新顯示卡,看來Intel Arc的壓力會越來越大。 至於Intel Arc顯示卡能不能突圍?打不打得過NVIDIA與AMD新顯卡與已鍛鍊過二手礦卡打壓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更多的【PCDIY! VGA/顯示卡/電競顯示卡】: →更多的【PCDIY! Monitor/顯示器/電競螢幕/投影機/電視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CPU Cooler/空冷/水冷/AIO一體式水冷散熱器/風扇】: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龍爪現形、踩滅廢熱,MSI AMD Radeon RX 6600 XT GAMING X 8G開箱解密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80 G1 GAMING實測開箱,三風扇風之力顯示卡中的玩家聖物!
- MSI GeForce GTX 1070 SEA HAWK X實測開箱,CORSAIR HYDRO一體式精品級水空冷顯示卡!
- 電競戰神刀法凌厲、讓性能刀刀暴擊,ROG STRIX RTX 3070 Ti O8G GAMING上機實測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60 G1 Gaming 6G實測開箱,玩家級自製顯示卡中的優質精品!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60 Xtreme Gaming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極致精品!